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王国宪专访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黄亚南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黄亚南,1944年2月生于浙江温州永嘉,自幼喜爱绘画,十六岁时拜陈瘦梅为师,临习花鸟。1969年入浙江美院画像班,随金一德教授专攻油画。改革开放后进杭州市业余科技大学研修工艺美术专业,得到了孙晴义、周光明等老师的点拨传授。1985年调至浙江展览馆设计组工作。2005年退休后,他仍旧发挥余热,一边继续从事展示设计,一边继续在绘画方面进行探索。于1996年,2000年和2013年三次设计提升浙江安吉中国竹子博物馆。在与竹子这种材料的接触过程中,他发觉到竹箨的独特质地,并以此为“绘画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几年的积累,在此能向大家展示新颖的竹箨画系列。与此同时,他对于传统绘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笔墨的运用在他手下显得异于以往,现在我们也有幸能够观赏黄亚南先生数十年来探索的成果。

.

采药老人  182cmx182cm

外婆桥  130cmx78cmm

古镇  79.5cmx48cm

林中小语  120.5cmx97cm

箨鹰  74cmx47cm

开创天然材质,新艺术品“竹箨山水画”

竹箨壳历来不被人们注意,往往成了不起眼、无大用处的抛弃物;或腐烂、焚烧后成了垃圾、肥料。从前,它最大的作用是撕碎当绳子、做草鞋、或是拿来做笠帽,或是泥水匠们拿来当泥刷……

黄亚南先生历经几十年绘画装饰艺术的磨练,他的艺术造诣、修养已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近几年,为了让竹箨壳更好地为人类认识和利用,他辛劳钻研,反复推敲,终于在探索中发现了竹箨壳的斑纹肌理,拥有个天然之美;材质的古朴,色泽的高雅,纹样的奇丽,还有中国山水画中的苔点衬皱法的抽象美。经过组合和艺术处理,真如一幅幅生动,立体而厚重的油画作品;又如一幅幅中国笔墨挥洒的山水画。这真是鬼斧神工!令人赞不绝口!天然竹箨壳竟有如此的艺术魅力,为人们带来了难忘的、奇异的艺术享受。

他的发现创新,增补了毛竹壳材的利用价值,显现了竹子浑身都是宝的“绿色矿藏”。苏东坡曾说:“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履者竹鞋,食者竹笋,饮者竹薪。”“画者竹壳”——黄亚南先生的创新之作,填补了竹箨利用的空白,开拓了人们对竹及其制品的认识空间。

为了竹箨艺术的完美,为了永久保存竹箨艺术天然色泽,清晰腼腆,古朴典雅的不变。他又反复研究、试验,进行了有效的技术处理,达到了永久的牢固、亮丽。

物以名为珍,品以奇为贵。“竹箨装饰山水画“,作为一种独创的、新奇的艺术品,实有保存、收藏、增值的空间。他独特的文化内涵,他令人喷喷称奇的 表现手法,使它的艺术价值将震惊世人,令人赞叹!

金秋  91.5cmx91.5cm

秋林  92cmx92cm

黄亚南的艺术探索之路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之初,林风眠院长和吴大羽等一代艺术教育宗师,从美术发展史和艺术风格等具体问题入手,从“寻求艺术之原始”和“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来剖析、体察中西艺术,提出了“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口号,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油画家、工艺美术家黄亚南先生,就是一位深受美术界先贤宗师之教导,并深刻领会学院“中西融通、融合”之精神的艺术创新者,他在各类美术及综合艺术创作中,打破了艺术门类界域的藩篱,大胆跨界以寻求艺术创作心源之根本,在油画、彩墨画,尤其是工艺“竹箨画”等领域都有探索与涉猎,与国外20世纪中后期很多重感知体验的画家一样,是一位融合各种艺术之长,有思想、有智慧、有创造力的新时代艺术家。

黄亚南先生194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在有“天堂”之美誉的花园城市杭州长大,特殊的气候和人文环境孕育出了他的雅趣与灵气,用他的话说:西湖山水永远是他的精神归宿与情感家园。耳顺之年退休后,他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造诣,一边从事空间展览设计,一边在绘画道路上大胆探索。自上世纪之末至近年,黄亚南先生三次设计、拓展《中国竹子博物馆》。在与竹子这种材料的接触过程中,他发觉到竹箨的独特质地,并以此为“绘画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工艺尝试,经过十数年的积累,终于在此能向诸位展示新颖的系列“竹箨画”。箨,音tuò,为竹笋上片状的外壳。历代文人多爱画竹,黄亚南先生独以竹箨为笔墨,在木板上作画。开箨创新,开的是新鲜风气与潮流,我们从《万里竹海》《锦带秋荷残月》《长江三峡》等画作可以获知,竹箨画以其色泽肌理取胜,贵在天然。竹箨的独特的色泽变化非常丰富,可以造成层次与体积效果,肌理恰似西洋油画的大大小小笔触,而斑纹则像传统水墨画中的各异点皴。大化造物,稍假人手,表面竹箨的裁贴,既营造了画面纵深背景,又使作品兼具雕刻的立体感和国画艺术之韵味。这些看似简单的工艺美术之作,实际上需要经诸般繁复工序,常常化费逾月之功夫。如此优美的竹箨画不论厅堂陈设,或是文房清供,观之均使人忘俗。

与此同时,黄亚南先生对于传统彩墨画的探索也从未停止,不断尝试新的表现手法,笔墨的运用在他手下显得异于以往。自上世纪70年代他的油画微型风景引起杭城画界轰动以来,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带着审美的眼光考察日常事物,随身携带本子,随时写写画画,将美的景物和闪现的思路记录下来。在长期在不同美术领域的陶冶沉浸还让他获得较为广阔的美学视野,深得中国美术学院的“中西结合”要义,大胆地把西洋画的色彩与造型运用到自己的画面当中,又从清代画家石涛的“一画论”“用我法”“借古以开今”等观念中汲取营养,从而在中西绘画的契合点上找到了自己的审美坐标,如《仙鹤》《牡丹花》等水墨或者说彩墨画作品也是源于他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悟,也是他掌握水墨语言的成功案例,他的用笔、用墨、用色及构图均有自己的特色。在此展览我们还能够观赏黄亚南先生数十年来探索的彩墨画成果。

据本人了解,黄亚南先生自幼受母亲画鞋底图案和父亲文人书卷气的影响,喜爱绘画。16岁时就拜著名国画家陈瘦梅为师,临习花鸟,当时他独立描绘的花鸟画扇面已经出口海外。后来经两所专业艺术学院的学习,他对设计艺术、油画、水墨画有了全面涉猎。自1985年到浙江展览馆设计组工作以后,他一专多能,总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领导布置的各种琐碎事务,以给自己喜爱的艺术创作腾出足够的时间。近几年来他更加勤奋,也更加努力!当他进入创作状态以后往往会流露出一般画家没有的任性与活力。他在工作空间的小楼上设置画室,在家里的客厅中摆满了画桌、画具,总是挂上不少新作。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而不被书画界的各种展览和活动所累,他对社会世俗的很多东西看的很淡。今天,当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他展示的作品和长期探索追求也恰恰证实了这个国家和这个时代的发奋图强的精神。

——莫小也

2019年10月2日

研究生导师、评论家、美术史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