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李剑专访 2023.12

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李剑

民族复兴的美术力量

李剑,祖籍江苏南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参展经历:时代精神全国油画肖像展(北京、2007、获优秀奖)全国中青年艺术家推荐展(上海、2008)第十一届全国美展(武汉湖北美术馆、2009)上海科技与艺术融合美术作品展——院士肖像画廊(上海浦东展览中心、2010)《人文江南》全国油画邀请展(杭洲浙江省美术馆、2011)上海文脉——上海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上海中华艺术宫、2013)上海美术进京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14)上海美术香港巡回展(香港展览中心、2014)“中国梦”塑造中国新形象美术作品展(北京、2015)“铁的新四军”美术作品巡回展(北京、上海、2016、2017)上海美术大展(上海、2019)中国美术馆五一特展——大美劳动者(北京、2020)建党百年美术作品展(北京2021)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上海的生活给您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情感和体验,它们在您的作品中得到了表达,您认为上海的独特氛围和文化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您的艺术风格和主题选择的?

李剑:上海的生活对我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和悠久历史积淀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作品《紫兰花开》和《音容铸华年》取材上海往事,试图通过这些历史碎片拼接出特有的城市气质与文化氛围。不仅如此,我对当今上海及其繁忙的大街小巷中不同人群的关注也体现在作品《长夜》和《幸福的联谊路》中。这些作品通过捕捉城市生活的瞬间,展现了上海独特的人文景观和社会氛围。

大二男生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上海科技与艺术融合美术作品展中的院士肖像画廊展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项目。作为参展艺术家,您是如何将科技与艺术相融合呈现在您的作品中的?您对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或体会?

李剑:参与院士肖像创作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这些院士代表着上海在科技领域的杰出成就,他们的形象要求我以严谨而又平和的方式呈现。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是一场打开新表现方式和艺术可能性之门的冒险。解剖学、透视学、光学以及心理学的引入,以及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兴起,已经并正在重塑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新格局,每一次人类认知的飞跃都在改变着艺术的面貌。

静静的卢浮宫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国文艺事业的崛起、美术事业的全面进步,作为这一伟大事业中的实践者,您觉得美术、美育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李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美术和美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反映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育则是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为未来的文艺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艺术的力量是缓慢而持久的,通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能够在文艺事业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体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李剑:"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 是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本要求。我理解这一理念是要将艺术与人民生活联系紧密,反映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变迁。在我的创作实践中,我努力深入生活,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情感,以人民为创作的源泉,体现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

紫兰花开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现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李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艺术应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灵感,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家需要在创作中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与当代社会相契合,才能在文化全球化的潮流中有所建树。

2023夏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李剑:当前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仍然符合社会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油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上,应兼顾年轻人审美的习惯和趣味,以反映时代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在捕捉社会百态和个体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更现代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引起年轻一代的共鸣。

大寒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王天紫:您近期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计划? 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盼?

李剑:我喜欢安静的创作氛围,一幅画画上很久也不失去热情,这种静谧的创作过程不仅是个人内心的表达,也是对传统“匠人精神”的践行与承诺。对未来,我期盼在创作中找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同时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筑女孩